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虞预书论杨方 东晋 · 贺循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八
此子开拔有志,意只言异于凡猥耳,不图伟才如此。
其文甚有奇分,若出其胸臆,乃是一国所推,岂但牧竖中逸群邪!
闻处旧党之中,好有谦冲之行,此亦立身之一隅。
然世衰道丧,人物凋弊,每闻一介之徒有向道之志,冀之愿之。
如方者乃荒莱之特苗,卤田之善秀,姿质已良,但沾染未足耳;
移植丰壤,必成嘉谷
足下才为世英,位为朝右,道隆化立,然后为贵。
许子将樊仲昭于贾竖,郭林宗成魏德公于畎亩。
足下志隆此业,二贤之功不为难及也(《晋书·杨方传》,虞预以方所为文示循,循报书。)
贺循郭讷 西晋 · 陆机
 出处:全晋文
「伏见吴兴武康贺循德量邃茂,才鉴清远,服膺道素,风操凝峻,历试二城,刑政肃穆。
前蒸阳令郭讷风度简旷,器识朗拔,涌济敏悟,才足干事。
循守下县,编名凡悴;
家巷,栖迟有年。
皆出自新邦,朝无知己,居在遐外,志不自营。
年时倏忽,而邈无阶绪,实州党愚智所为恨恨。
臣等伏思,台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显路,惠及外州而已。
诚以庶士殊风,四方异俗,壅隔之害,远国益甚。
至于荆、扬二州,户各数十万,今扬州无郎,而荆州江南乃无一人为京城职者,诚非圣朝待四方之本心。
至于才望资品尚书郎太子洗马舍人
此乃众望所积,非但企及清涂,苟充方选也。
谨条资品,乞蒙简察」。
臣等并以凡才,累授饰进,被服恩泽,忝豫朝末;
知良士后时,而守局无言,惧有蔽贤之咎,是以不胜愚管,谨冒死表闻(《吴志·贺劭传》注引虞预《晋书》。顾荣陆机陆云、表荐。《晋书·贺循传》,著作郎陆机上疏荐。《御览》六百三十二作《陆机贺循郭讷表》。)
重致齐王囧 西晋 · 王豹
 出处:全晋文
豹书御已来,十有二日,而圣旨高远,未垂采察,不赐一字之令,不敕可否之宜。
霸王神宝,安危之秘术,不可须臾而忽者也。
伏思明公挟大功,抱大名,怀大德,执大权,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贤圣所以战战兢兢,日昃不暇食,虽休勿休者也。
周公武王为兄,成王为君,伐纣有功,以亲辅政,执德弘深,圣恩博远,至忠至仁,至孝至敬。
而摄事之日,四国流言,离主出奔,居东三年,赖风雨之变,成王感悟。
若不遭皇天之应,神人之察,恐公旦之祸未知所限也。
至于执政,犹与召公分陕为伯。
明公自视功德孰如周公
且元康以来,宰相之患,危机窃发,不及容思,密祸潜起,辄在呼噏,岂复晏然得全生计!
前鉴不远,公所亲见也。
君子不有远虑,必有近忧,忧至乃悟,悔无所及也。
今若从豹此策,皆遣王侯之国,北与成都分河为伯,成都在邺,明公都宛,宽方千里,以与圻内侯伯子男小大相率,结好要盟,同奖皇家;
贡御之法,一如周典。
若合圣规,可先旨与成都共论。
虽以小才,愿备行人。
昔厮养,燕赵之微者耳,百里奚,秦、楚之商人也。
一开其说,两国以宁。
况豹虽陋,大州之纲纪(《文选传》亮《为宋公修张良教》注引虞预《晋书》,大州上有“故”字。),加明公起事险难之主簿也。
故身虽轻,其言未必否也(《晋书·忠义王豹传》)
上书 东晋 · 西阳王羕
 出处:全晋文卷十七
朱旗南指,自相夷戮(《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注引虞预《晋书》。)
奏记会稽太守庾琛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军寇以来,赋役繁数,兼值年荒,百姓失业,是轻徭薄敛,宽刑省役之时也。
自顷长吏轻多去来,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受迎者惟恐船马之不多,见送者惟恨吏卒之常少。
穷奢竭费谓之忠义,省烦从简呼为薄俗,转相放效,流而不反,虽有常防,莫肯遵修。
加以王涂未夷,所在停滞,送者经年,永失播植。
一夫不耕,十夫无食,况转百数,所防不訾。
愚谓宜勒属县,若令先去官者,人船吏侍皆具条列,到当依法减省,使公私允当。
又今统务多端,动加重制,每有特急,辄立督邮
计今直兼三十馀人,人船吏侍皆当出官,益不堪命,宜复减损,严为之防(《晋书·虞预传》)
与从叔父书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近或闻诸君以预入寺,便应委质,则当亲事,不得徒已。
然预下愚,过有所怀。
邪党互瞻,异同蜂至,一旦差跌,众鼓交鸣。
毫厘之失,差以千里,此古人之炯戒,而预所大恐也(《晋书·虞预传》。宗人共荐为县功曹,欲使沙汰秽浊,与从叔父书。)
上疏请简良将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臣闻承平之世,其教先文,拨乱之运,非武不克;
故牧野之战,吕望杖钺;
淮夷作难,召伯专征;
𤞤狁为暴,卫霍长驱。
故阴阳不和,擢士为相;
三军不胜,拔卒为将。
汉帝既定天下,犹思猛士以守四方
孝文志存钜鹿冯唐进说,魏复守。
《诗》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折冲之佐,岂可忽哉!
况今中州荒弊,百无一存,牧守官长非戎貊之族类,即寇窃之幸脱。
陛下登阼,威畅四远,故令此等反善向化。
狼子兽心,轻薄易动,羯虏未殄,益使难安。
周抚、陈川相系背叛;
徐龛骄黠,无所拘忌,放兵侵掠,罪已彰灼。
葛伯违道,汤献之牛;
吴濞失礼,锡以几杖,恶成罪著,方复加戮。
龛之小丑,可足不灭。
然豫备不虞,古之善教,矧乃有虞,可不为防!
为防之术,宜得良将。
将不素简,难以应敌。
寿春无镇,祖逖孤立,前有劲虏,后无系援,虽有智力,非可持久。
愿陛下咨之群公,博举于众。
若当局之才,必允其任,则宜奖厉,使不顾命。
旁料冗猥,或有可者,厚加宠待,足令忘身。
英布见慢,恚欲自裁,出观供置,然后致力。
礼遇之恩,可不隆哉!
诚知山河之量非尘露可益,神鉴之虑非愚浅所测;
然匹夫嫠妇犹有忧国之言,况臣得厕朝堂之末,蒙冠带之荣者乎(《晋书·虞预传》)
上书请举贤才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大晋受命,于今五十馀载。
自元康以来,王德始阙,戎翟及于中国,宗庙焚为灰烬,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自天地开辟,书籍所载,大乱之极未有若兹者也。
陛下以圣德先觉,超然远鉴,作镇东南,声教遐被,上天眷顾,人神赞谋,虽云中兴,其实受命,少康、宣王诚未足喻。
然《南风》之歌可著,而陵迟之俗未改者,何也?
臣愚谓为国之要在于得才,得才之术在于抽引
苟其可用,雠贱必举。
高宗、文王思佐发梦,拔岩徒以为相,载钓老而师之。
下至列国,亦有斯事,故燕重郭隗而三士竞至,魏式干木而秦兵退舍。
今天下虽弊,人士虽寡,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世不乏骥,求则可致。
而束帛未贲于丘园,蒲轮顿毂而不驾,所以大化不洽而雍熙有阙者也(《晋书·虞预传》。太兴二年,大旱,诏求谠言直谏之士,上书谏曰云云。)
致雨议 东晋 · 虞预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二
臣闻天道贵信,地道贵诚。
诚信者,盖二仪所以生植万物,人君所以保乂黎蒸
是以杀伐拟于震电,推恩象于云雨。
刑罚在于必信,废赏贵于平均。
臣闻间者以来,刑狱转繁,多力者则广牵连逮,以稽年月:无援者则严其槚楚,期于入重。
是以百姓嗷然,感伤和气。
臣愚以为轻刑耐罪,宜速决遣,殊死重囚,重加以请。
宽徭息役,务遵节俭,砥砺朝臣,使各知禁。
盖老牛不牺,礼有常制,而自顷众官拜授祖赠,转相夸尚,屠杀牛犊,动有十数,醉酒流湎,无复限度,伤财败俗,所亏不少。
昔殷宗修德以消桑谷之异,宋景善言以退荧惑之变,楚国无灾,庄王是惧。
盛德之君,未尝无眚,应以信顺,天祐乃隆。
臣学见浅暗,言不足采(《晋书·虞预传》。咸和初夏旱,诏众官各陈致雨之意,预议。)
求复修国史 北魏 · 李彪
 出处:全后魏文卷四十二
臣闻龙图出而皇道明,龟书见而帝德昶,斯实冥中之书契也。
自瑞官文而卑高陈,民师建而贱贵序,此乃人间之绳式也。
是以《唐典》篆钦明之册,《虞书》铭慎徽之篇,《传》著夏氏之《箴》,《诗》录商家之《颂》,斯皆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也。
逮于周姬,鉴乎二代,文王开之以两经,公旦申之以六联,郁乎其文,典章大略也。
故观《雅》、《颂》,识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
是以季札听《风》而知始基,听《颂》而识盛德。
至若尼父之别鲁籍,丘明之辨孔志,可谓婉而成章,尽而不污者矣。
自馀乘、志之比,其亦有趣焉。
暨史、班之录,乃文穷于秦、汉,事尽于哀、平,惩劝两书,华实兼载,文质彬彬,富哉言也。
令大汉之风,美类三代,炎□□崇,道冠来事。
降及华、马、陈、干,咸有放焉。
四敷赞弗远,不可力致,岂虚也哉?
其馀率见而书,睹事而作者多矣。
寻其本末,可往来焉。
唯我皇魏之奄有中华也,岁越百龄,年几十纪。
太祖以弗违开基,武皇以奉时拓业,虎啸域中,龙飞宇外,小往大来,品物咸亨。
自兹以降,世济其光。
史官叙录,未充其盛。
加以东观中圯,册勋有阙,美随日落,善因月稀。
故谚曰: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至于太和之十一年,先帝、先后,远惟景业,绵绵休烈,若不恢史阐录,惧上业茂功,殆有缺矣。
于是召名儒博达之士,充麟阁之选。
于时忘臣众短,采臣片志,令臣出纳,授臣丞职,猥属斯事,无所与让。
高祖时诏臣曰:「平尔雅志,正尔笔端,书而不法,后世何观」。
臣奉以周旋,不敢失坠,与著作等鸠集遗文,井取前记,撰为国书。
假有新进时贤,制作于此者,恐闺门既异,出入生疑,弦柱既易,善者或谬。
十五年以来,臣使国迁,频有南辕之事,故载笔遂寝,简牍弗张,其于书功录美,不其阙欤?
伏惟孝文皇帝承天地之宝,崇祖宗之业,景功未就,奄焉崩殒,凡百黎萌,若无天地。
赖遇陛下体明睿之真,应保合之量,恢大明以烛物,履静恭以安邦,天清其气,地乐其静,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可谓重明叠圣,元首康哉。
惟先皇之开创造物,经纶浩旷,加以魏典流制,藻缋垂篇,穷理于有象,尽性于众变,可谓日月出矣,无幽不烛也。
《记》曰:善迹者欲人继其行,善歌者欲人继其声。
故《传》曰:文王基之,周公成之。
又曰:无周公之才,不得行周公之事。
今之亲王,可谓当之矣。
然先皇之茂猷圣达,今王之懿美洞鉴,准之前代,其德靡悔也。
时哉时哉,可不光昭哉!
合德二仪者,先皇之陶君也。
齐明日月者,先皇之洞照也。
虑周四时者,先皇之茂功也。
合契鬼神者,先皇之玄烛也。
迁都改邑者,先皇之达也。
变是协和者,先皇之鉴也。
思同书轨者,先皇之远也。
守在四夷者,先皇之略也。
海外有截者,先皇之威也。
礼田岐阳者,先皇之义也。
张乐岱郊者,先皇之仁也。
銮幸幽漠者,先皇之智也。
燮伐南荆者,先皇之礼也。
升中告成者,先皇之肃也。
亲虔宗社者,先皇之敬也。
衮实无阙者,先皇之德也。
开物成务者,先皇之贞也。
观乎人文者,先皇之蕴也。
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孝慈道洽者,先皇之衷也。
先皇有大功二十,加以谦尊而光,为而弗有,可谓四三皇而六五帝矣。
诚宜功书于竹素,声播于金石。
臣窃谓史官之达者,大则与日月齐明,小则与四时并茂。
其大者孔子、左丘是也,小者史迁、班固是也。
故能声流于无穷,义昭于来裔。
是以金石可灭,而流风不泯者,其唯载籍乎?
谚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
斯不唯其性,盖言习之所得也。
窃谓天文之官,太史之职,如有其人,宜其世矣。
故《尚书》称羲和世掌天地之官,张衡赋曰「学乎旧史氏」,斯盖世传之义也。
若夫良冶之子善知为裘,良弓之子善知为箕,物岂有定,习惯则知耳。
所以言及此者,史职不修,事多沦旷,天人之际,不可须臾阙载也。
是以谈、迁世事而功立,彪、固世事而名成,此乃前鉴之轨辙,后镜蓍龟也。
然前代史官之不终业者有之,皆陵迟之世,不能容善。
是以平子史而成赋,伯喈违阁而就志。
近僭晋之世,有佐郎王隐,为著作虞预所毁,亡官在家,昼则樵薪供爨,夜则观文属缀,集成《晋书》,存一代之事,司马绍尚书唯给筝札而已。
国之大籍,成于私家,末世之弊,乃至如此,史官之不遇,时也。
今大魏之史,职则身贵,禄则亲荣,优哉游哉,式谷尔休矣。
而典谟弗恢者,其有以也。
而故著作渔阳傅毗、北平阳尼河间邢产广平宋弁昌黎韩显宗等,并以文才见举,注述是同,皆登年不永,弗终茂绩。
前著作程灵虬,同时应举,共掌此务,今从他职,官非所司。
崔光一人,虽不移任,然侍官两兼,故载述致阙。
臣闻载籍之兴,由于大业,《雅》、《颂》垂荐,起于德美,虽时有文质,史有备略,然历世相仍,不改此度也。
昔史谈戒其子迁曰:「当世有美而不书,汝之罪也」。
是以久而见美。
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讥。
取之深衷,史谈之志贤亮远矣。
《书》称「无旷庶官」,《诗》有「职思其忧」,臣虽今非所司,然昔忝斯任,故不以草茅自疏,敢言及于此。
语曰:「患为之者不必知,知之者不得为」。
臣诚不知,强欲为之耳。
窃寻先朝赐臣名彪者,远则拟汉史之叔皮,近则准晋史之绍统,推名求义,欲罢不能,荷恩佩泽,死而后已。
今求都下乞一静处,综理国籍,以终前志,官给事力,以充所须。
虽不能光启大录,庶不为饱食终日耳。
近则期月可就,远也三年有成,正本蕴之麟阁,副贰藏之名山(《魏书·李彪传》)
观我生赋 北齐至隋初 · 颜之推
 出处:全隋文卷十三
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已生民而立教,乃司牧以分疆,内诸夏而外夷狄,骤五帝而驰三王。
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摧以云亡,哀赵武之作孽,怪汉灵之不祥,旄头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晋中宗琅邪王南度,之推琅邪人故称吾王。)
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
逮微躬之九叶,颓世济之声芳。
问我良之安在,钟厌恶于有梁,养傅翼之飞兽梁武帝纳亡人侯景,授其命,遂为反叛之基),子贪心之野狼武帝初养临川王子正德为嗣,生昭明后,正德还本,特封临贺王。犹怀怨恨。径叛入北而还,积财养士,每存异志也)
初召祸于绝域,重发衅于萧墙(正德求征侯景,至新林,叛投,景立为主,以攻台城
虽万里而作限,聊一苇而可航,指金阙以长铩,向王路而蹶张。
勤王逾于十万,曾不解其扼吭,嗟将相之骨鲠,皆屈体于犬羊台城陷,援军并问讯二宫,致敬于侯景也)
武皇忽以厌世,白日黯而无光,既飨国而五十,何克终之弗康。
嗣君听于巨猾,每凛然而负芒。
东晋之违难,寓礼乐于江湘,迄此几于三百,左衽浃于四方,咏苦胡而永叹,吟微管而增伤。
世祖赫其斯怒,奋大义于沮漳孝元皇帝时荆州刺史
授犀函与鹤膝,建飞云及艅艎,北徵兵于汉曲,南发𫗥于衡阳湘州刺史河东王誉雍州刺史岳阳王察并隶荆州都督府
昔承华之宾帝,实兄亡而弟及昭明太子薨,乃立晋安王太子
皇孙之失宠,叹扶车之不立嫡皇孙驩出封豫章王而薨)
间王道之多难,各私求于京邑襄阳阻其铜符,长沙闭其玉粒河东岳阳昭明子)
遽自战于其地,岂大勋之暇集,子既殒而侄攻,昆亦围而叔袭,褚乘城而宵下,杜倒戈而夜入孝元河东不供船艎,乃遣世子方等为刺史。大军掩至,河东不暇遣拒。世子信用群小,贪其子女玉帛,遂欲攻之,故河东急而逆战,世子为乱兵所害。孝元发怒,又使鲍泉河东。而岳阳宣言大猎,即拥众袭荆州,求解湘州之围。时襄阳杜岸兄弟怨其见劫,不以实告,又不义此行,率兵八千夜降,岳阳于是遁走。河东府褚显族据投岳阳。所以湘州见陷也)
行路弯弓而含笑,骨肉相诛而涕泣,周旦其犹病诸,孝武悔而焉及。
方幕府之事殷,谬见择于人群,未成冠登仕,财解履以从军(时年十九,释褐湘东右常侍,以军功加镇西墨曹参军
非社稷之能卫,□□□□□□仅书记于阶闼,罕羽翼于风云。
荆王定霸,始雠耻而图雪,舟师次乎武昌抚军镇于夏汭(时遣徐州刺史徐文盛,领二万人屯武昌芦州拒侯景任约,又第二子绥宁度方诸为世子,拜中抚军将军郢州刺史以盛声势)
滥充选于多士,在参戎之盛列,惭四白之调护,厕六友之谈说(时迁中抚军外兵参军,掌管记,与文圭、刘民英等与世子游处),虽形就而心和,匪余怀之所说。
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欲推心以厉物,树幼齿以先声(中抚军时年十五)
忾敷求之不器,乃画地而取名,仗御武于文吏(以虞预郢州司马,领城防事),委军政于儒生(以鲍泉郢州行事,总摄州府也)
值白波之猝骇,逢赤舌之烧城,王凝坐而对寇,白诩拱以临兵任约文盛所困,侯景自上救之,舟舰弊漏,军饥卒疲,数战失利。乃令宋了仙、任约步道偷郢州城,预无备,故陷贼)莫不变猿而化鹄,皆自取首以破脑。
将睥睨于渚宫,先凭凌于他道(景欲攻荆州,路由巴陵
永宁之龙蟠永宁公王僧辩巴陵城,善于守御,景不能进)
护军之电埽护军将军陆法和任约赤亭湖,景退走,大溃)
奔虏快其馀毒,缧囚膏乎野草,幸先生之无劝,赖滕公之我保(之推执在景军,例当见杀。景行台郎中王则初无旧识,再三救护,获免,囚以还都),剟鬼录于岱宗,招归魂于苍昊(时解衣讫而获全)性命之重赐,衔若人以终老。
贼弃甲而来复,肆觜距之雕鸢,积假履而弑帝,凭衣雾以上天,用速灾于四月,奚闻道之十年台城陷后,梁武曾独坐叹曰:「侯景于文为小人百日天子。」及大宝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僭位,至明年三月十九日弃城逃窜,是一百二十日,芛天道继大数,故文为百日。言与公孙述但禀十二,而旬岁不同)就狄俘于旧壤,陷戎俗于来旋,慨黍离于清庙,怆麦秀于空廛,卉鼓鼓卧而不考,景钟毁而莫悬,野萧条以横骨,邑阒寂而无烟。
畴百家之或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覆五宗而剪焉。
昭君之哀奏,唯翁主之悲弦公主子女见辱见雠)
经长干以掩抑(长干旧颜家巷),展白下以流连靖侯以下七世坟茔皆在白下,深燕雀之馀思,感桑梓之遗虔,得此心于尼甫,信兹言乎仲宣
逖西土之有众,资方叔以薄伐永宁公司徒大都督,抚鸣剑而雷咤,振雄旗而云窣,千里追其飞走,三载穷于巢窟,屠蚩尤东郡,挂郅支于北阙(既斩侯景,烹尸于建业市,百姓食之,至于肉尽龁骨,传首荆州,悬于都街)
吊幽魂之冤枉,扫园陵之芜没,殷道是以再兴,夏祀于焉不忽,但遗恨于炎昆,火延宫而累月侯景既平,我师采橹失火,烧宫殿荡尽也)
指余棹于两东,侍升坛之五让,钦汉宫之复睹,赴楚民之有望。
摄绛衣以奏言,忝黄散于官谤(时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也),或校石渠之文王司徒表送秘阁旧事八万卷,乃诏比校,部分为正御、副御、重杂三本。左民尚书周弘正黄门郎僧朗、直省学士王圭、戴陵校经部,左仆射王褒吏部尚书宗怀正、员外郎颜之推直学士刘仁英校史部,廷尉卿殷不害御史中丞王孝纯、中书郎邓荩、金部郎中徐报校子部,右卫将军庾信中书郎王固晋安王文学宗菩业、直省学士周确校集部也)
时参柏梁之唱。
顾《扁瓦》瓯之不算,濯波涛而无量,属潇湘之负罪陆纳,兼岷峨之自王武陵王
伫既定以鸣鸾,修东都之大壮(诏司农卿黄文超营殿)
惊北风之复起,惨南歌之不畅兵继来)
守金城之汤池,转绛宫之玉帐孝元自晓阴阳兵法,初闻贼来,颇为厌胜,被围之后,每叹息,知必败)
徒有道而师直,翻无名之不抗孝元宇文丞相断金结和,无何见灭,是师出无名)
民百万而囚虏,书千两而烟炀,溥天之下,斯文尽丧(北于坟籍少于江东三分之一,梁氏剥乱,散逸湮亡。唯孝元鸠合,通重十馀万,史籍以来,未之有也。兵败悉焚之,海内无复书府)
怜婴孺之何辜,矜老疾之无状,夺诸怀而弃草,踣于途而受掠。
冤乘舆之残酷,轸人神之无状,载下车以黜丧,掩桐棺之稿葬。
云无心以容与,风怀愤而憀悢,井伯饮牛于秦中子卿牧羊于海上。
留钏之妻,人衔其断绝;
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怆
小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牵疴疻而就路(时患脚气),策驽蹇以入关(官疲驴瘦马)
下无景而属蹈,上有寻而亟搴,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
若乃玄牛之旌,九龙之路,土圭测影,璿玑审度,或先圣之规模,乍前王之典故,与神鼎而偕没,切仙宫之永慕。
尔其十六国之风教,七十代之州壤,接耳目而不通,咏图书而可想,何黎氓之匪昔,徒山川之犹曩。
每结思于江湖,将取弊于罗网,聆代竹之哀怨,听出塞之嘹朗,对皓月以增愁,临芳樽而无赏。
日太清之内衅,彼天齐而外侵,始蹙国于淮浒,遂压境于江浔(侯景之乱,齐氏深斥梁家土宇,江北、淮北唯馀庐江晋熙高唐新蔡西阳齐昌数郡。至孝元之败,于是尽矣,以江为界也)
获仁厚之麟角,克俊秀之南金,爰众旅而纳主,车五百以夐临(齐遣上党王涣率兵数万纳梁贞阳侯明为主),返季子之观乐,释钟仪之鼓琴梁武聘使谢挺,徐陵始得还南,凡厥梁臣,皆以礼遣)
窃闻风而清耳,倾见日之归心,试拂以贞筮,遇交泰之吉林之推闻梁人返国,故有奔齐之心。以丙子岁旦筮东行吉不,遇《泰》之《坎》,乃喜曰:「天地交泰而更习,坎重险,行而不失其信,此吉卦也,但恨小往大来耳。」后遂也)
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于东寻,乘龙门之一曲,历砥柱之双岑。
冰夷风薄而雷呴,阳度山载而谷沉,侔挈龟以凭浚,类斩蛟而赴深,昏扬舲于分陕,曙结缆于河阴(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
追风飙之逸气,从忠信以行吟。
遭厄命而事旋,旧国从于采芑,先废君而诛相,讫变朝而易市(至,便值陈兴而梁灭,故不得还南)
遂留滞于漳滨,私自怜其何已,谢黄鹄之回集,恧翠凤之高峙,曾令思之对,空窃彦先之仕,纂书盛化之旁,待诏崇文之里齐武平中,署文林待诏仆射阳休之祖孝徵以下三十馀人,之推专掌,其撰《修文殿御览》《续文章流别》等皆诣进贤门奏之)珥貂蝉而就列,执麾盖以入齿(时以通直散骑常侍黄门郎也)
疑一相之故人(故人祖仆射机密,吐纳帝令也),贺万乘之知己,祇夜语之见忌,宁怀璧之足恃。
谏谮言之矛戟,惕险情之山水,由重裘以胜寒用去薪而沸止(时武职疾文人,之推蒙礼遇,每构创痏。故侍中崔季舒等六人以谏诛,之推尔日邻祸。而侪流或有毁之推于祖仆射者,仆射察之无实,所知如旧不忘)
武成之燕翼,遵春坊而原始,唯骄奢之是修,亦佞臣之云使武成奢侈,后宫御者数百人,食于水陆贡献珍异,至乃厌饱,弃于厕中。裈衣悉罗缬锦绣珍玉,织成五百一段。尔后宫掖遂为旧事。后主之在宫,乃使骆提婆母陆氏为之,又胡人何洪珍等为左右,后皆预政乱国焉)
惜染丝之良质,惰琢玉之遗祉,用夷吾而治臻,昵狄牙而乱起祖孝徵用事,则朝野翕然,政刑有纲纪矣。骆提婆等苦孝徵以法绳己,谮而出之。于是教令昏僻,至于灭亡)
诚怠荒于政度惋驱除之神速,肇平阳之烂鱼,次太原之破竹晋州小失利,便弃军还并,又不守并州,奔走向邺)
实未改于弦望,遂□□□□□,及都□而升降,怀坟墓之沦覆。
迷识主而状人,竞已栖而择木,六马纷其颠沛,千官散于奔逐,无寒瓜以疗饥,靡秋萤而照宿(时在季冬,故无此物),雠敌起于舟中,胡越生于辇毂。
安德之一战,邀文武之馀福,尸狼藉其如莽,血玄黄以成谷后主奔后,安德王延宗收合馀烬,于并州夜战,杀数千人。周主欲退,齐将之降周者告以虚实,故留至明安德败也),天命纵不可再来,犹贤死庙而恸哭。
乃诏余以典郡,据要路而问津(除之推平原郡,据河津,以为奔陈之计),斯呼航而济水,郊乡导于善邻(约以邺下一战不克,当与之推入陈),不羞寄公之礼,愿为式微之宾。
忽成言而中悔,矫阴疏而阳亲,信谄谋于公主,竞受陷于奸臣丞相高阿那肱等不愿入南,又惧失齐主则得罪于周朝,故疏间之推。所以齐主留之推平原城,而索船度济向青州阿那肱求自镇济州,乃启报应齐主云:「无贼,勿匆匆。」遂道周军追齐王而及之)
曩九围以制命,今八尺而由人,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赵郡李穆叔调妙占天文算术,齐初践祚计止于二十八年,至是如期而灭)
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在阳都侯景简文而篡位,于江陵孝元覆灭,至此而三为亡国之人),鸟焚林而铩翮,鱼夺水而暴鳞,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
夫有过而自讼,始发蒙于天真,远绝圣而弃智,妄锁义以羁仁,举世溺而欲极,王道郁以求申。
既衔石以填海,终戟以入秦,亡寿陵之故步,临大行以逡巡。
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
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北齐书·颜之推传》)
奉和幸江都应诏 隋 · 虞世基
 押先韵
巡游(《初学记》作幸。文苑同。)光帝典,征吉乃先天(《类聚》作文先。)
泽国翔宸驾,水府泛楼船。
(《初学记》作上。)(《类聚》误作华。)萦长薄,三翼亘通川
夙兴大昕始,求衣昧旦(《初学记》作早。文苑同。)前。
澄澜浮晓色,遥林卷宿烟。
晨霞稍含景,落月渐亏弦。
回塘响歌吹,极浦望旌旃。
方陪觐(《初学记》作观。)东后,登封禅肃然(○《类聚》三十九。《初学记》三十及文苑英华百七十作虞茂。《诗纪》百二十四。)
在南接北使诗 隋 · 虞世基
 押微韵
会玉(《初学记》作王。)二崤至,瑞节三秦归。
林蝉疏欲尽,江雁断还飞。
墙垣崇客馆,旌盖入王畿
共此敦封植,方欣荐纻衣(○《类聚》五十三作接北使诗。《初学记》二十作虞茂。文苑英华二百九十六作接北使。《诗纪》百二十四。)
奉和望海诗 隋 · 虞世基
 押豪韵
清跸临溟涨,巨海望滔滔。
十洲云雾远,三山波浪高。
长澜疑浴日,连岛类奔涛。
神游藐姑射,睿藻冠风骚。
徒然虽观海,何以效涓毫(○《初学记》六、文苑英华百六十二并作虞茂。《诗纪》百二十四。)
昆明池一物得织女石诗 隋 · 虞世基
 押灰韵
隔河图列宿,清汉象昭回。
支机就鲸石,拂镜取池灰。
船疑海槎渡,珠似客星来。
所恨双蛾敛,逢秋遂不开(○《初学记》七。文苑英华百六十四并作虞茂。《诗纪》百二十四。)
赋得石诗 隋 · 虞世基
 押支韵
蜀门郁遐阻,燕碣远参差。
独标千丈峻,共起百重危。
镜峰(文苑作峰镜。)含月魄,盖岭(文苑作领。)逼云枝。
徒然抱贞介,填海竟谁知(○《初学记》五作虞茂。文苑英华百六十一作虞茂赋得石。《诗纪》百二十四。)
衡阳王斋阁奏妓诗 隋 · 虞世基
 押东韵
金沟低御道,玉管正吟(《诗纪》云。一作迎。)风。
拾翠天津上,回鸾鸟路中。
镜前看月近,歌处觉尘空。
今宵织女见,言是望仙宫(○《初学记》十五、文苑英华二百十三并作虞茂。《诗纪》百二十四。)
奉和幸太原辇上作应诏 隋 · 虞世基
 押支韵
唐巡光帝则,夏务(《初学记》作豫。是。)穆宸仪。
珠旗扬翼凤,玉兽俨丹螭
流吹和春鸟,交弄拂花枝(○《初学记》十五作虞茂。《诗纪》百二十四。)
入关诗(《诗纪》云。诗汇作庾信者非。) 隋 · 虞世基
 押尤韵
陇云低不散,黄河咽复流。
关山多道里,相接几重愁(○《初学记》七作虞茂入关绝句。《诗纪》百二十四。)
兰亭始末记 唐 · 何延之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一
兰亭者。
右将军会稽内史琅琊王羲之逸少所书之诗序也。
右军蝉联美冑。
萧散名贤。
雅好山水。
尤善草隶。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
宦游山阴
太原孙统承公孙绰兴公广汉王彬之道生陈郡谢安安石高平郤昙重熙太原王蕴叔仁释支遁道林及其子凝之徽之操之等四十有二人修祓禊之礼。
挥毫制序。
兴乐而书。
用蚕玺纸鼠须笔。
遒美劲健。
绝代特出。
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字有重者。
皆搆别体。
其中之字。
最多乃有二十许字。
变转悉异。
遂无同者。
是时殆有神助。
及醒后。
他日更书数十本。
终无及者。
右军亦自爱重此书。
留付子孙。
传至七代孙智永
右军第五子徽之之后。
西成王咨议彦祖之孙。
卢陵王冑曹昱之子。
陈郡谢少卿之外甥也。
与兄孝宾俱舍家入道。
俗号永禅师
禅师克嗣良裘
精勤此艺。
常居欣寺阁上临书。
所退笔头。
置之于大竹簏。
簏受一石馀。
而五簏皆满。
凡三十年。
于阁上临真草千文八百馀本。
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今有存者。
犹直钱数万。
孝宾改名惠欣
兄弟初落发时。
会稽嘉祥寺。
寺即右军之旧宅也。
后以每年拜墓便近。
因移此寺。
右军之坟及右军叔荟以下茔域。
并置山阴县西南三十一里兰渚山下。
梁武帝以欣二人皆能崇释教。
故号所居之寺为欣焉。
事见会稽志。
其临书之阁。
至今尚在。
禅师年近百岁乃终。
其遗书并付与弟子辩才。
辩才姓袁氏。
梁司空昂之元孙。
博学工文。
琴奕书画。
皆臻其妙。
每临禅师之书。
逼真乱本。
辩才常于寝房伏梁上凿为暗槛。
以贮兰亭
宝惜贵重。
甚于禅师在日。
至贞观中
太宗以听政之暇。
锐志玩书。
右军真草书帖。
购募备尽。
唯未得兰亭
寻知此书知在辩才处。
乃降敕追师入内道场供养。
恩赉优洽。
数日后。
因言次乃问及兰亭
方便善诱。
无所不至。
辩才确称往日侍奉先师。
实尝获见。
禅师丧后。
荐经丧乱。
坠失不知所在。
既而不获。
遂放归越中。
后更推究。
不离辩才处。
又敕追辩才入内。
重问兰亭
如此者三度。
竟靳固不出。
上谓侍臣曰。
右军之书。
朕所偏宝。
就中逸少之迹。
莫如兰亭
求见此书。
劳于寤寐。
此僧暮年。
又无所用。
若为得一智略之士。
设谋计取之。
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
监察御史萧翼者。
梁元帝之曾孙。
今贯魏州莘县
负才艺多权谋。
可充此使。
必当见获。
太宗遂召见
曰。
若作公使。
义无得理。
臣请私行诣彼。
须得二王杂帖数通。
太宗依给。
遂改冠微服至洛阳(一作潭)
随商人船下至越州
又衣黄衫。
极宽长潦倒。
山东书生之体。
日暮入寺。
巡廊以观壁画。
辨才院。
止于门前。
辩才遥见
乃问曰。
何处檀越。
因便前礼拜云。
弟子是北人。
来此鬻蚕种。
历寺纵观。
遇禅师
寒温既毕。
语议便合。
因延入房内。
即共围棋抚琴。
投壶握槊。
谈说文史。
意甚相得。
乃曰。
白头如新
倾盖若旧。
今后无形迹也。
便留夜宿。
缸面药酒茶果等。
江东缸面
河北瓮头
谓初熟酒也。
酣乐之后。
请宾赋诗。
辩才探得来字韵。
其诗曰。
初酝一缸开。
新知万里来。
披云同落寞。
步月共徘徊。
夜久孤琴思。
风长旅雁哀。
非君有秘术。
谁照不然灰
萧翼探得招字韵。
诗曰。
邂逅款良宵。
殷勤荷胜招。
弥天俄若旧。
初地岂成遥。
酒蚁倾还泛。
心猿躁自调。
谁怜失偫
长苦空飘(一作良若业风飘)
妍媸略同。
彼此讽咏。
恨相知之晚。
通宵尽欢。
明日乃去。
辩才曰。
檀越閒即更来。
乃载酒赴之。
兴后作诗。
如是者数次。
于是诗酒为务。
僧俗混然。
遂经旬朔。
示师梁元帝自画职贡图。
师嗟赏不已。
因谈论翰墨。
曰。
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
弟子自幼来耽玩。
今亦有数帖自随。
辩才欣然曰。
明日可携来看。
依期而往。
出其书示辩才。
辩才熟详之。
曰。
是则是矣。
然未佳善也。
贫僧有一真迹。
颇亦殊常。
曰。
何帖。
辩才曰。
兰亭
佯笑曰。
数经乱离。
真迹岂在。
必是响榻伪作耳。
辩才曰。
禅师在日保惜。
临亡之际。
亲付于吾。
付授有绪。
那得参差。
明日来看。
到。
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
见讫。
故驳瑕指颣曰。
果是响榻书也。
纷竞不定。
自示翼之后。
更不复安于伏槛。
萧翼二王诸帖。
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
辩才时年八十馀。
每日于窗下临学数遍。
其笃好也如此。
自是往还既数。
童弟等无复猜疑。
后辩才赴灵汜桥南严迁家斋。
遂私来房前。
谓弟子曰。
遗一物在此。
童子即为开门。
遂于案上取得兰亭
御府二王书帖。
赴永安驿。
告驿长淩愬曰。
我是御史
奉敕来此。
今有墨敕。
可报汝都督知。
都督齐善行闻之。
驰来拜谒。
萧翼因宣示敕旨。
具告所由。
善行走使人召辩才。
辩才仍在严迁家未回寺。
遽见追呼。
不知所以。
又遣散直云。
侍御史须见。
来见。
御史乃是房中萧生也。
萧翼报云。
奉敕遣来取兰亭
兰亭今得矣。
故唤师来作别。
辩才闻语。
哽绝良久始苏。
便驰驿而发。
至都奏御。
太宗大悦。
以元龄举得其人。
赏锦䌽千段。
擢拜员外郎
加入五品。
赐银瓶一。
金缕瓶一。
码碯碗一。
并实以珠。
内厩良马两匹。
兼宝装鞍辔庄宅各一区。
太宗初怒老僧之秘吝。
以其年耄。
不忍加刑。
数月后仍赐物三千段。
谷三千石。
越州支给。
辩才不敢将入已用。
回造三层宝塔。
塔甚精丽。
至今犹存。
老僧因悸病不能强饭。
惟歠粥。
岁馀乃卒。
帝命供奉榻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
各拓数本。
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贞观二十三年
圣躬不豫。
玉华宫含风殿。
临崩。
高宗曰。
吾欲从汝求一物。
汝诚孝也。
岂能违吾心耶。
汝意何如。
高宗哽咽流涕。
引耳听命。
太宗曰。
所欲得兰亭
可与我将去。
及弓剑不遗。
同轨毕至。
随仙驾入元宫矣。
赵模等所拓在者。
一本尚直钱数万也。
人间本亦稀少。
绝代之珍宝。
难可再见。
吾尝为左千牛将军时。
随牒适
汎巨海。
会稽
禹穴
访奇书。
僧处士
犹倍诸郡。
固知虞预之著会稽典录。
人物不绝。
信而有徵。
其辩才弟子元素
俗姓杨氏
华阴人也。
太尉之后。
六代祖佺期。
为桓元所害。
子孙避难。
流窜江东
后遂编贯山阴
即吾之外氏近属今殿中侍御史玚之族。
长安三年
素师已年九十三。
视听不衰。
犹居永欣寺永禅师故房。
亲向吾说。
聊以退食之暇。
略疏始末。
庶将来君子。
知吾心之所存。
付之永明温起等兄弟。
其有好事同志者。
亦无隐焉。
于时岁在甲寅季春之月上巳之日
感前修而撰此记。
主上每暇隙。
留神艺术。
迹逾笔圣。
偏重兰亭
开元十年四月二十七日筠州刺史
蒙恩许拜扫至都。
寻访所得委曲。
缘病不获诣阙。
遣男昭成皇太后挽郎吏部常选骑都尉写本进。
其日奉日曜门司宣敕。
内出绢三十匹赐
于是负恩荷泽。
手舞足蹈。
捧戴周旋。
光骇闾里。
仆跼天闻命。
伏枕怀欣。
殊恩忽临。
沈疴顿减。
辄题卷末。
以示后代。
朝议郎职方员外郎上柱国何延之记。